杨瀚森并不是“中国约基奇”,而更像是小加索尔类型的球员,这一点已经被开拓者随队记者明确指出。他的球风、判断、身体条件和技术细节,都和外界贴上的那个绰号有明显差距,因此用“小加索尔”来形容杨瀚森,更贴切地反映了他的打法与优势。
错了
在最近的一场关于年轻球员的讨论中,杨瀚森的名字频频被提起。不少球迷和媒体习惯性地用“中国约基奇”来形容他,似乎这样可以迅速让人建立对他的印象。然而,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。开拓者的随队记者经过多场现场观察后,认为这样的标签并不能体现杨瀚森的真实特点,反而会让他的评价偏离实际,他更接近于“小加索尔”这种打法的中锋。
“错了”不仅是指外界的误判,也在提醒大家不要被单一的模板束缚思维。杨瀚森的技术核心在于防守卡位、篮板保护和高位支点的传球,这些特长与约基奇那种进攻主导型、牵制全场的中锋并不相同。“中国约基奇”这个称呼更多是因为两人都是欧洲体系风格的中锋,但从细节执行到作用分配上,差别非常明显。
实际上,小加索尔的职业生涯中,以防守智商高、站位稳、手感柔和而闻名,他的传球虽不如约基奇夸张,但很务实,目的性强。这与杨瀚森在U19、CBA乃至试训场上的表现非常一致。他在内线喜欢通过提前站位封锁对手的突破通道,并在防守端用稳定的护框撑起禁区;在进攻端,他能够在高位迅速分球,配合外线投手跑出机会。这种打法让人立刻想起小加索尔当年在灰熊稳固防守的画面。
所以,当我们用“小加索尔”来定位杨瀚森时,不仅更准确,也有利于外界重新理解他的价值。这种基于事实的判断,比不加思索地使用“中国约基奇”要合理得多。
杨瀚森非中国约基奇
尽管两人都是中锋位置,杨瀚森和约基奇的打法从本质上不同。约基奇的核心能力是掌控全场节奏,用大局观和传球创造机会,他能在弧顶指挥进攻,甚至以控卫的方式带动队友。而杨瀚森更多是在战术框架内完成既定任务,他的传球来源于对位置的把握,而不是拥有完全自主权去改写攻防节奏。
杨瀚森的优势在于防守智商。他拥有罕见的预判能力,能够提前识别对手意图,并在适当的时间选择换防或补位。他的抢板依赖身体位置而非单纯的弹跳,这种篮板掌控力将身体消耗降到最低,也减少了犯规风险。这与约基奇更多依赖进攻策应的模式差距明显。
另外一点不同是,约基奇的得分威胁来源广泛,既能三分投射,又能低位单打,还能面对包夹用极致视野找到空位队友。而杨瀚森目前的远投把握有限,更多是作为一个中距离应对点存在。虽然他同样具备传球视野,但更多情况下是在短时间内找到接近禁区的空切队友,而不是大范围调度半场防守。
开拓者随队记者明确表示,杨瀚森的比赛方式让人想到小加索尔巅峰时的智慧与沉稳。他的对抗并不依赖孤立的力量爆发,而是通过不断卡位、改变角度和利用队友来化解对手的进攻。这种防守端的“过人鬼魅”,在面对身体条件占优的球员时也不落下风。
称他为“中国约基奇”的最大问题在于,这种比较会让人忽视他真正的特质:团队防守的核心,攻防转换的枢纽,以及在需要时冷静处理球权的能力。他的效率并非来自华丽的数据累积,而是源于一次次细节上的胜利。无论是封盖、卡位、抄截,还是高位传球,他的贡献都是通过累积形成的影响力。
杨瀚森的未来潜力,可能会沿着小加索尔的成长路线发展——逐渐提升外线投射能力,增强篮下终结稳定性,同时维持住防守核心身份。当他在这些方面更加成熟时,他将能够和任何顶级内线正面对话。
所以,“错了”不仅是一次标签的修正,更是在提醒我们不要被简单的绰号误导。杨瀚森不是“中国约基奇”,而是更值得期待的“中国小加索尔”。
在理解了他的真实特点后,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比赛中更加准确地评价杨瀚森的价值和潜力,毕竟,只有清楚认识到他并非中国约基奇,才能更好地期待他走出属于自己的路。